现实版“钢铁侠”起飞之战:马刺再战活塞,胜败在此关键一战!? ——漫谈国外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
(题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展示起飞之战:马刺再战活塞,胜败在此关键一战!的改进型军用外骨骼系统)
从《超人》到《007》,再到《机械战警》、《光环》、《特种部队》、《钢铁侠》,再到《蝙蝠侠》,无数动画与真人版影片中,无所不能的正义主角穿着奇形怪状的盔甲,不仅刀枪不入、行走如飞,还能快速飞翔于空中,于是见佛杀佛、遇魔降魔,除暴安良如探囊取物??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满足观众视觉欲望的虚幻情节,然而,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的出现和试用,让这看似不可思议的幻想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义肢、机械手到步兵战力强化器——呼之欲出的军用外骨骼
“外骨骼”这种器官并不是起飞之战:马刺再战活塞,胜败在此关键一战!我们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能够拥有的,进化在赋予我们高度智慧的同时,也剥夺了远古先祖的生存必备器官:腮、蹼、尾巴以及??外骨骼,这种在自然界现今只有昆虫和甲壳类动物才具有的东西。然而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能够创造出不能自然出现的事物来,因为发现了动植物器官的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特点,人类创造出了仿生学,而人造外骨骼,也正是仿生学的杰作之一。
最初的外骨骼并非用于军事目的,而主要是高级义肢和机械臂,在这一领域走在前沿的国家当推日本,浓厚的“机器人文化”使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了可供对外展示的外骨骼雏形——一种电动的高级义肢,它们可以让失去整个手臂或腿的残疾人灵活地拿起物品,或是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另外,日本的一些公司还试制了能够很大程度上替代人力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者高精细操作的机械臂,它们也可以被认为是外骨骼。当然,高级电动义肢十分昂贵,外骨骼形机械臂自然会让劳动成本成倍地提高,还不如完全用自动控制(机器人)代替,因此这两种“外骨骼”均未得到推广。
本田公司开发的一种高级义肢,也可以说就是外骨骼
“战场是任何科学技术的最好催化剂”,这句话即使不全对,也已经是被事实一次次地加以印证了的,在民用领域没有多少发展空间的外骨骼,一旦被超级大国的军工巨头看中,就立即变得引人注目,并很快地就有了兵器新锐的味道。最先试制军用外骨骼的是加州大学帕克利分校,而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看中了这一技术,购得专利后继续开发,于2009年对外展示并向美国陆军交付了第一批供试用的军用外骨骼系统样品。
洛?马公司推出的军用外骨骼系统是为增强士兵的力量和持续作战能力而研制的一种非捆绑式、人型辅助装备,由钛合金作骨架,不带电池重24千克。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增加士兵的负重能力以及长时间作战能力,士兵穿着外骨骼系统后,可以轻松携带90千克的载荷。该系统还具备很强的灵活性,穿戴上它的士兵能够进行深蹲以及匍匐。一台先进的微型计算机负责控制系统与士兵的动作协调性,系统由电池提供电力,液压传动,士兵负载情况下的行走速度为11千米/小时,紧急时的速度可达到16千米/小时,当电池电力耗尽时,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另外,为适应作战需要,外骨骼系统采用了快速解脱设计,士兵脱下它的时间不超过30秒。
根据目前公布的信息,美国陆军正在对外骨骼系统进行山地环境下的试验,各项测试都相当顺利,试验中士兵携带超重载荷在山地快速行走,并演示了使用该系统进行如越障、匍匐、射击等战术动作的灵活性。美国军方对外骨骼系统也颇为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在阿富汗南部山区活动的美军特种部队的“战力倍增器”。
当然,外骨骼系统目前还处在测试中,尤其是其可靠性还没有完全得到认可,毕竟谁也无法接受“正穿着外骨骼飞檐走壁时,系统突然故障该怎么办??”这样看似有些无厘头的命题,但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我们过去想都不能想的事物变得可以实现,轻便而坚固的钛合金与蓄电能力强劲的银锌电池或锂离子电池,都让外骨骼系统越来越接近实用的程度。不过作为需要在陆地、空中、水面乃至水下进行机动的特种部队来说,至少现在出现的外骨骼系统还不能用于空降及水中的行动,笔者认为,或许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们就会看到用于实战的外骨骼系统,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应用范围会比较有限,自然也远非万能。
另一方面,曾经是美国最大假想敌的俄罗斯,最近也放风出来说要开发军用外骨骼系统,并且声称性能要“超过美军使用的同类产品”。不过,我们至今尚未看到俄制军用外骨骼的样品,因此也无法对其性能和前景妄加揣测。
与至少目前还是美国一家唱“独角戏”的军用外骨骼相比,另一种单人装备不仅性能更加夸张,而且也更加容易被掌握,甚至普通人也能在家“山寨”一个出来,那就是——
真正的飞行骑士——单人飞行装具
相比尚属“新生事物”的军用外骨骼系统,单人飞行装具的历史就比较悠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英等国军方在开发单人飞行装具方面投入了不少的热情,甚至打算建立由驾驶单人飞行装具的精锐轻步兵组成的“空中骑兵部队”。一些型号不仅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还被证明是可靠且达到预定技术指标的,甚至在《007》系列影片中作为真实的道具一展身手。然而,单人飞行装具价格十分昂贵,若在战场上使用,损耗成本会相当高,加上在冷战时期设定的大规模战争中,单个士兵的力量十分有限,如果是班、排及人数更多的战术单位的投送,单人飞行装具的效益(航程和速度)都不及直升机。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不再继续开发单人飞行装具。当然事事无绝对,一些国家特种部队使用较多的有动力飞行伞(翼伞)和动力三角翼,也可以认为是单人飞行装具的另一种形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兵装备技术含量的快速提高以及冷战后战争模式的变化,在现今的一些军事行动中,班以下(3?5人)战术组合乃至单个战斗人员的生存和战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到了可以在某些特定场合发挥很大作用的程度;而随着肩扛式导弹等防空武器精度和威力的不断提高,直升机所受的威胁越来越大。比如,对于一个由3?5人组成,需要在任务中实施空中和地面机动的战术组合来说,如果使用单人飞行装具和外骨骼系统,能否比依靠现在各国特种作战单位常用的“直升机+骨架式突击车”效果更好,或许是一个可以探讨下的命题。而与总是在保守和创新之间纠结的各国军方相比,民间爱好者们更喜欢“JUST DO IT”,如今,一些西方国家的飞行器爱好者们已经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了多款单人飞行装具,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取得了上百小时乃至更长的安全飞行时间,技术上达到了可以实用的程度。
而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型为军用目的开发的单人飞行装具,则是德国ESG公司最近向德军特种部队推销的“格里芬”(狮鹫)单兵飞行装具,“格里芬”也是目前已知的两种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有翼单人飞行装具之一。
德国“格里芬”单兵飞行装具
前面提到的单人飞行装具,无论是美国陆军的早期产品还是民间航空爱好者的DIY产物,大多采用类似双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和活塞式发动机,可以说是一架很袖珍的早期轻型直升机。这种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安全性也比较高,但是飞行高度和速度都比较低,飞行距离也比较近。而“格里芬”则是另辟蹊径,在单人飞行装具上使用机翼、垂直尾翼和喷气发动机,可以说就是一架无平尾、梯形机翼的双垂尾“人体飞机”(因为机身和起落架就是飞行员兼乘坐者的身体)。因为有了机翼和喷气发动机,“格里芬”的飞行高度和速度比那些长着螺旋桨的同类有大幅度提高,使用者可以在万米高空中穿着“格里芬”从运输机机舱中跳出,以超过大多数现有型号直升机的速度飞行(滑翔)200千米的距离,使得单人飞行装具真正具备了远程人员投送的能力。当然,“格里芬”不能像那些类似迷你直升机的单人飞行装具那样方便地起飞、驾驶和降落,“格里芬”的飞行员必须以特定姿势固定在飞行装具上,并且穿戴特制的飞行头盔和氧气面罩,操作“格里芬”必须经过专门的飞行训练,而“格里芬”也不能自主降落,落地需用降落伞,而武器和个人装备则存放在尾部的一个密闭空间内,供人员落地后打开取用。目前,ESG公司的两大“目标客户”——德国海军战斗蛙人部队(KSK)和德国联邦边防第九大队(GSG-9)都没有明确表示对“格里芬”有无兴趣。
有意思的是,另一种已知的有翼喷气式单人飞行装具也是“DIY产物”,它出自瑞士的一位退役战斗机飞行员之手,从照片上看,这个杰作与“格里芬”有不少共同之处,不过结构更加简单一些、垂尾面积更大一些并且出于简化结构、节省成本的考虑,采用了四台大型航模使用的袖珍涡喷发动机。虽然外形有些古怪,但是它的性能并不逊色,有消息称,这位原战斗机飞行员驾驶着他的单人飞行装具,不畏艰险地飞越了阿尔卑斯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飞行爱好者”(其中有些或许可以称为“好事者”)制作过火箭动力、喷水动力(只能在水面上飞行)乃至用氢气、氦气使身体飘浮起来的“单人飞行装具”,但是这些玩意有的安全性很低,有的几乎没有实用价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瑞士退役战斗机飞行员自制的单人飞行装具
步兵,还是超人?——后记
自从上世纪初工业革命以来,步兵,这个战争的最小单元在战场上的地位,就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战中凡尔登嗜血的机枪和索姆河初试啼声的钢铁“水柜”,让步兵成为了战场上的廉价消耗品;二战欧陆战场上钢铁洪流的拼杀中,步兵更是被认为只有“打扫战场”的作用,即使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巴斯托尼英勇阻击敌方装甲集群的出色表现,也不能改变二战后各军事强国将陆军部队几乎全部予以机械化的做法;毕竟在冷战时期双方假想的战争将是以核武器作为突击和反突击火力的,没有人会认为步兵能有徒步行进在蘑菇云下的机会。
然而,想象中的核大战并没有发生,反倒是在越南的丛林和阿富汗的群山之间,超级大国的机械化部队失去了用武之地,军人们发现,很多的战斗还是要用步兵的血肉之躯去完成。可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装甲部队再次成了陆战的主角,步兵再次被看得无足轻重??
然而随着9.bwin必赢官网11事件引发的“反恐战争”爆发以来,轻步兵的地位在欧美国家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1991年至今,美国陆军的重武器并没有质的变化(期间是有一些项目,但大多无果而终),制式军用迷彩服却换了四次、单兵装具(战术背心和携行具)也换了至少三次、头盔换了三次以上,其中大多数的换装都是自2001年以后,而美军特种部队的步枪更是自2004年至今就换了三支(XM8、HK416和SCAR),2010年又说要把SCAR也撤装掉,以至于影响了世界轻武器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国外陆军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战斗单元乃至战术单位的人数骤然变少了,在追求“零伤亡”的口号下,1500人的“旅”,只下辖三个100多人连队的“团”在西方国家变得愈发普遍起来。正如一位友人所言“欧美人或许真的想让一个士兵单枪匹马地改变战场乃至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正如那些好莱坞大片一样??”而活跃于世界各热点地区的雇佣兵性质的“承包商”和国外“军事专家”提出的“未来作战,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种在数百公里正面上实施大兵团集群突击的‘堂堂之阵’,将被小群、精干、合成为主的‘奇兵异法’所取代??”以及海峡对岸的台湾军队提出“陆军轻型化、全军特战化”的口号,都是这些理念在各国(地区)陆军高层愈发有市场并付诸实践的体现。
未来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类似“钢铁侠”般的步兵吗?
2008年,美军“海豹突击队”发起的“红翼行动”,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是场惨败(四人小组中有三个暴尸山野,另外还搭上了营救他们的二十多名战友的性命),却也反映出美军敢于使用五人以下的小型战斗单元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新动向。美军高层是否会认为:要是装备了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那么在“红翼行动”中不得不尽量轻装的“海豹”们就能携带更多的武器和弹药,穿戴上防弹衣和头盔,行动也能更加迅速,必要时还能飞离险境??
美国陆军早期试制的单兵飞行装具之一
而另一方面,如果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取得成功,会不会在各国军队乃至非国家武装组织中“大行其道”,相比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的研制和生产技术要容易掌握得多(连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对于国家或者集团来说显然不在话下)。从战术上说,那种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的“流星般的别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集结和展开迅速、行动隐蔽低调的优点;从更大的层面上讲,相对于重型机械化部队的昂贵成本和一旦参战给敌我双方带来的沉重代价(至少是一方,也可能是双方损失惨重),这种带有突击队性质的小股部队的组建成本低、行动代价小,甚至如果足够隐蔽迅速,行动完成后都不会留下什么于己不利的证据,可以矢口否认以规避政治风险。随着美军一次次地以“反恐”的名义实施特种作战行动,不少地区性军事强国乃至非国家武装组织都变得跃跃欲试起来,它们也完全可能掌握军用外骨骼和单人飞行装具的技术,打造出《光环》中“斯巴达战士”一般的突击队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超人”一般的步兵又会对未来的战斗乃至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浩汉防务 cpq728)
关注利刃军事公众号:lirenjunshi 回复“福利”参与活动赢取军迷纪念品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